「大人說話,小孩別插嘴!」沒說出口的是:你怎麼想不重要,乖乖聽話才是好孩子

來源: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KBlogArticle.aspx?ID=11280
(如有不妥,煩請告知。)

圖片來源:dreamstime_l_40725743
原生家庭裡的家規

我年紀越大,越覺得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,這是年輕時候很少有的感覺。我最近在跟孩子玩鬧的時候,我自己的頭,好像突然被我自己的笑聲與神態打到一樣──這是我爸爸在我約莫國小高年級到國中的樣子。
我當然沒有刻意模仿,可是印象很深刻。我爸爸玩起來也很瘋,有時候力道拿捏上會有狀況,他也有點好強,喜歡展現他的男子氣概,這常造成玩到最後會有一點點不愉快。我很早很早,就希望在這個部分,等到我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,要改善。
這件事,這樣的想法,這樣的場景,我已經遺忘很久,至少,我沒有意識到。可是最近被自己神似爸爸的笑聲與神態打醒的時候,像是一串記憶被提了起來。而且,我很欣慰,我做到了我當初的期待。
我跟孩子互動的時候,出手力道都會注意,讓孩子開心過癮,又不至於讓孩子受傷疼痛。我也表現出我認為爸爸該有的剛強,我希望讓孩子有被保護的感覺,可是,孩子跟我競爭的時候,我常節制有度地按比例讓孩子有較多機會獲勝,但又讓孩子隱隱然感覺,爸爸其實不弱,可以放心在爸爸懷抱裡表現軟弱。
我很高興,我的工作讓我在心思上琢磨地更細緻。但我也很驚訝,原來原生家庭的影響這麼深遠,即便我早就從教科書上讀過。
一個家庭,不只是所有成員的組合,它是一個新的單位。我像是一個新生兒,誕生在一個已經有一個幼童的小家庭裡,這並不能單單想成,只是增加了一個新成員而已。
譬如,手足競爭的問題就會開始出現,媽媽的疲累可能增加,爸爸為了貼補家用,更努力地賺錢,但沒照顧到媽媽的心情。媽媽不開心,孩子更焦躁。因為一個新成員,整個家庭氣氛就開始改變了。
家規需要隨著不同的變化做調整

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,家庭的氣氛也會有所不同,所以出生在同一個原生家庭的兄弟姊妹,也各自受到相同與相異的影響,展現出不同的個性。像是家庭有第一個孩子的時候,仍三代同堂,但是等到有第二個孩子的時候,已經搬進了新房子,只是,如果少了祖父母的幫忙,親職壓力更重,房貸壓力也大。
家庭的互動,姑且說以「家規」來規範著。家規牽涉到,每個成員在家庭中的權利與義務,以及慢慢形成重複性的行為模式。即使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行為選項,我們還是會進行少數習慣性的互動方式。
有些習慣性的互動,其實已經造成家庭的痛苦,可是還是十年如一日地反覆被執行。像是,有些家庭議題絕不討論,至少不公開討論,例如:弟弟的自閉症、爸爸常會有一段時間突然不在家......不討論,問題就解決不了。
有些家庭一點點衝突都不能發生,例如:「家人之間就是要互相包容,會引起家人不愉快的話就別說出口」。
有些家庭不鼓勵家人跟外界有太多的互動,例如:「只有家人會對你好,其他人都不要太相信」、「家醜不可外揚,只要說一點點,就可能會傷害到家庭」。有些家規我們都清楚,也講得出來,像是「大人講話的時候,小孩不能插嘴」。但是很多家規,是沒有被講出來的,像是「其實爸爸媽媽根本沒那麼在意我們小孩有什麼想法,只要聽話、成績好、沒犯什麼錯,就是好孩子」。
家規需要隨著不同的變化做調整,討論的過程很重要,某種程度的家庭會議該進行。如果沒有覺察家庭中妨礙成長的潛規則,或是家庭根本沒有討論、拒絕改變,那麼,家庭本身的處境便岌岌可危。
譬如說,有個家庭,因為經濟困窘,但孩子又生得多,所以家中厲行節約,而節約的其中一個項目,就是家裡盡量不開燈。結果,家裡除了媽媽之外,所有孩子都近視了。家規沒有即時調整,反而因小失大。
另外一個例子,是我認識一個家庭,家長很不喜歡孩子談到負面情緒的部分,孩子一講,父母就制止,所以教導孩子多看事物的光明面。我個人的感覺,看光明面很好,但是被當成一種手段,實際上是父母不想聽孩子的牢騷與苦惱。「只」注意事物的光明面,常會掩蓋真實存在的問題。
等到積累的問題爆開,前面沒處理的部分會一次來算總帳,屆時父母又怪孩子,怎麼沒把事情告訴父母?如果家庭不去注意已經存在的負面情緒,不去討論家庭成員對彼此間的不愉快,怎麼能擴大範圍,讓孩子說說在學校的困惑與難過?孩子說也被責怪,不說也被責怪,孩子的情緒怎麼能穩定?孩子情緒不穩定,父母的心怎麼能平靜?
每個人,一輩子追求的,可能就是被無條件的接納。然而,家庭資源有限,個人常要根據家庭的現實做妥協,甚至扭曲自己,因此會有持續受傷,或者需求沒被滿足,然後一路帶著傷痛長大的現象。
一個人在目前生活中的缺憾,回到原生家庭中去找答案,是一種探索心靈的方式。但是,如果把所有的責任都怪罪到父母身上,自己是暫時輕鬆了一點,好像也可以少負一點責任。可是,越尋找問題越多,如果又沒去自省,要以自己身為成年人的力量,去改善目前的困境,那反而讓自己越來越不快樂。
再次強調,家庭很重要,對個人影響當然相當深遠。但是,探討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,那只是方式之一,不是唯一。
目前心理治療的學問,已經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方法助己、助人。我們會有許多洞見與覺察,有些會跟原生家庭有關,有些則想不太到關聯,這都沒有關係,重點在了解了自己以後,如何面對自己做處理,該繼續努力,還是接納、放下。
我知道我的父母,有很多地方,有他們的限制。但是我自己當爸爸,一樣有我不足的地方。我選擇正面面對我自己的人生,看清楚自己的不成熟,我一直努力著。
我也選擇理解、諒解、和解,讓我父母自由,或許更精確地說,是我想像中的父母,也讓我自己收起船錨,準備揚帆啟航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心得] 這是一篇勸世文

[閒聊] 女生會觀察男生手上的手錶嗎?